MOC的组织
关于「MOC」
-
-
- 链接笔记 - 带有大量链接的笔记。
- 枢纽笔记 - 用来导航的笔记,像是一个航空枢纽港(卢曼所使用的术语)。
- 索引笔记 - 引用其他笔记的笔记(有时按字母顺序排列,但也不总是)。
- 工作台 - 用来进行头脑风暴的笔记,里面有一些临时组合的链接。
- 大纲笔记 - 为内容提供早期概述的笔记。
- 结构化笔记 - 顾名思义,它用来描述结构化的东西。
- 结构化卡片 - 来自 zettelkasten.de 的一个术语——通常以线性目录的形式呈现,带有注释。
- 目录 - 一种引用各种材料的、已定稿(finalized)的结构。
- MOC (内容地图) - 一种灵活的高阶笔记,可以实现上述所有的收集、概述、结构化和导航的目的。此外,它还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工具,可以重塑、连接和构建思想。
- 本文不会对这些概念进行细致的区分。不同复杂度、用于不同目的的高阶笔记适合不同的组织方式(这也是本文的主题),这里只将它们作为不同形式的 MOC 看待。
-
- 例如,deerain 在他的《MOC - 管理链接而非本体》一文中把 MOC 称作笔记的「抽象层」。
- 网站 zettelkasten.de 的《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介绍》使用了「元笔记(meta-note)」的说法。
- 临安《我的文献阅读笔记流程》采用「主题汇总笔记」这一称呼。
- 需要强调的是,MOC 以链接为主体,不意味着其中不需要有文字,也不意味着这些文字不重要。事实上,MOC 本身完全可以是一条有实质性内容的笔记,成为自己对特定主题和话题的辅助思考工具,而不仅仅是替代文件夹或标签的分类功能。这也将是本文的讨论重点之一。
-
- 在学术领域,众多的研究论文和它们间的相互引用关系组成了一个网络,而其中的文献综述所起的作用相当于「高阶论文」。在庞大的论文网络中摸索时,它能为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初学者。
- MOC 在我们的笔记网络中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因此若你喜欢,也可以把它们称作「笔记综述」。(这里也可以看出,MOC 虽然是个新的词汇,它所指代的东西其实不完全是新的。)
-
- 读者可以试着为一些综述文章撰写笔记。之后组织新的 MOC 时,就可以考虑参考(甚至直接套用)这类笔记的结构,只是原来笔记中的链接指向的是其他论文,而现在指向的是自己写过的其他笔记而已。
- 此外,综述中所给出的文字描述也很有参考价值。MOC 不应只是笔记条目的简单罗列,其中各项内容之间丰富而微妙的联系常常只有用具体的文字才能说明。至于哪些联系值得说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这就可以参考综述文章的写法。
-
- 一条笔记的粒度通常比一篇论文小许多(想想笔记的原子化原则)。相应地,一条 MOC 的粒度大多也比一篇综述论文要小。
- 因此,一篇综述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在笔记系统里常常要分散在多个相对较小的 MOC 当中,并用一个更高阶的 MOC 把这些小 MOC 组织起来。
-
- 建立新的笔记时,若它属于这个 MOC,就会在这里增添一条新的链接。
- 当 MOC 中内容的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其最合适的组织形式也可能发生改变,这时往往需要对 MOC 的结构进行一次大的修改。这篇文章正文部分所给出的不同组织方式,就是大致按照内容增长后 MOC 的演变过程排列的。
MOC 的各种组织方式
-
- 例子:某主题的相关笔记列表
- [[记录1]] - [[记录2]] - [[记录3]]
- 汇总各笔记的链接而不是实体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必是唯一的,多个 MOC 中都可以提到同一条笔记。存放笔记实体的做法不容易处理多分类的情况,而存放链接的做法则要方便许多。
- 例子:某主题的相关笔记列表
-
- 这方面可以参考 笔记间关联方式 关于链接、空间邻近关系的讨论。
- (从我的一个真实 MOC 简化得来的)例子:解决某问题(问题 I)的方法
- [[方法1]] 通过方式 A 给出的解决方法。 - [[方法2]] 从 B 的角度分析 [[方法1]] 的原理,并用 C 改进了方案,提高了方法的成功率。 - [[方法3]] 用 [[理论7]] 降低了 [[方法1]] 的使用成本。 - [[方法4]] 通过方式 D 给出的一种解决办法。 - [[方法5]] 将 [[方法1]] 与 [[方法4]] 结合,继承了二者各自的优势。 - [[文献6]] 对这些方法所试图解决的问题 I 进行了反思,提出在情况 E 下,这个问题可以用方式 F 直接规避,也就不需要解决了。 - 注:问题 I 与 [[问题II]] 相关。
- 临安《我的文献阅读笔记流程》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主题汇总笔记能够整合特定学术领域的主要观点。
-
- 一方面,查看这些概括不需要点进去,几条笔记的概括可以被同时看到,一目了然,也更容易让自己发现潜在的关联、产生新的想法。
- 另一方面,由于是在一个 MOC 下提到一条笔记,此时关注的重点是笔记与这个主题的关系、在这个主题下的位置,而不总是需要完整地概括笔记的内容。因此,MOC 中的概括与笔记内开头所给的概括可以不同,在不同 MOC 里提及同一条笔记也常常会使用不同的概括。
- 除了主题所管辖的具体笔记外,对主题本身的思考、注记也可以直接在 MOC 中记录(如果它还不足以成为一条独立的笔记的话)。
-
- 例如:
- 类型 A - [[记录1]] (概括) - [[记录3]] 它讨论了类型 A 与 B 的关系。 - [[记录4]] 它与传统的 A 类型不完全相同,因为… - 类型 B - [[记录2]] - [[记录3]] 它讨论了类型 A 与 B 的关系。 - 类型 C - [[记录5]]
- 如果后来发现类型 A 的内容足够丰富,用一个单独的 MOC 管理更为方便,这时可将上面的这个 MOC「分裂」,最后变成下面的样子:
- [[某主题-类型A]] - 类型 B - [[记录2]] - [[记录3]] 它讨论了类型 A 与 B 的关系。 - 类型 C - [[记录5]]
- 例如:
-
- 例子:
笔记 分类维度 I 维度 II [[记录1]] 类型 A D [[记录2]] 类型 B D [[记录3]] 类型 A,B E [[记录4]] 类型 A D,E [[记录5]] 类型 C E -
- 例如,由于上面这个例子涉及的分类维度只有两个,并且其下的类别数目都不多,我们可以直接将它们作为表格的两个维度:
类型 D 类型 E 类型 A [[记录1]],[[记录4]] [[记录3]],[[记录4]] 类型 B [[记录2]] [[记录3]] 类型 C [[记录5]]
- 例如,由于上面这个例子涉及的分类维度只有两个,并且其下的类别数目都不多,我们可以直接将它们作为表格的两个维度:
- 实际使用中不是所有信息都能在表格当中展现。比如,或许 [[记录4]] 有类型 A 的因素,但又有其独特的地方,与其他类型 A 对应的记录并不那么相似,这从表格中没法一下子看出来。
- 此时可以考虑为表格添加「备注」栏,用于存放这些值得特别说明的东西。不过在备注信息较长时,表格的排版可能不尽如人意。若设置为点击或者鼠标悬停时才能查看,则又达不到一览无余的效果。
- 另外,如果觉得笔记软件自带的表格功能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参考 deerain 所写的《MOC - 管理链接而非本体》外部表格 MOC 部分,配合外部表格软件(比如 Excel)来进行管理。
- 例子:
-
- 例如:
- 分类维度 I - 类型 A - [[记录1]] 是类型 A 的典型例子。 - [[记录3]] 它讨论了类型 A 与 B 的关系。 - [[记录4]] 它与传统的 A 类型不完全相同,因为… - 类型 B - [[记录2]] - [[记录3]] 它讨论了类型 A 与 B 的关系。 - 类型 C:[[记录5]] - 分类维度 II - 类型 D - [[记录1]] 对于类型 D 来说,它从某些方面给出了有益的补充。 - [[记录2]] 它与 [[记录1]] 在 xx 方面有可比性。 - [[记录4]] 将 E 的某些特点引入 D,很有新意。 - 类型 E:[[记录3]],[[记录4]],[[记录5]]
- 当然,一个 MOC 里同时提供表格和多层列表这两种呈现方式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样做可能导致维护成本增加,新建一个笔记后要在 MOC 里添加它的记录,需要同时修改表格和多层列表。 (如果笔记软件能根据多层列表或类似的结构自动生成表格视图,则不一定会带来这方面的成本。)
- 例如:
-
- 如果有部分维度下的可能类型太多,几乎每条笔记的内容都可看作单独的一类,且这些类型有时需要较多的文字来描述,那么这样的维度已经不是用来「分类」,而是用来作「比较」了。调换后的顺序在这种情形下较为方便。
- 维度、笔记链接、具体类型 的简单示例:
- 比较维度 I(可以对该维度进行一些简要说明) - [[记录1]]:具体描述… - [[记录2]]:与 [[记录1]] 在xx方面刚好相反,具体地说… - [[记录3]]:具体描述… - 比较维度 II - [[记录1]]:具体描述… - [[记录3]]:相较 [[记录1]] 没有xx,而是xx - [[记录2]]:具体描述…
- 如之前所说,在排列各笔记的顺序时,相关性较高的记录可以安排在相邻的位置。不同维度下的「相关性」标准不同,因此笔记的排序也需要相应地调整。
-
- 例如,若维度 III 的可能性只有 A,B 两种,可以在上面示例的最后追加这几行:
- 比较维度 III - 类型 A:[[记录2]],[[记录3]] - 类型 B:[[记录1]]
- 例如,若维度 III 的可能性只有 A,B 两种,可以在上面示例的最后追加这几行:
- 有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各笔记本身,笔记间的比较则相对次要,此时也许更适合采用 笔记链接、维度、具体类型 的展开顺序。一种可行的示例如下:
- 该主题所涉及的比较标准:维度 I,维度 II,…… - (可以对各维度进行补充说明) - [[记录1]]: - 维度 I 的情况…… - 维度 II 的情况…… - [[记录2]]:维度 I 下如何,维度 II 下如何,……
-
- 与某些软件自动生成的图谱不同,在这类可视化的图形 MOC 中,所出现的元素是我们手动挑选出来的(根据这个 MOC 所关心的主题),其相对位置的排布方式也依照我们对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设计,不会在新增内容后随意改变。我们还能根据需要,选择各元素所用的颜色、形状,以及添加简短的文字说明。
- 这样不仅一目了然,也能促进思考、帮助记忆。
- 不过这种方式所适合的应用场景通常不多。一方面,图片的绘制有一定成本,只有比较重要的 MOC 值得这样的投入。
- 另一方面,图片上可呈现的文字信息有限,这一定程度上为直观表达牺牲了一些具体的细节。
- 如果考虑到笔记会动态新增,MOC 的内容也会动态修订,那么图形内容的修改成本也是需要考虑到的方面。
-
- 向 MOC 中增添新内容时,可能需要同时编辑图形和文字两个版本。
-
- 要是同时还有表格,也可以一起放进这个文档。
-
-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图形文件导出(或截图)为常用格式,以在文档中使用;修改图形文件之后,要重新导出图片。
- 相比图形、文本文件分开管理的方式,这种办法维护的 MOC 查看成本较低,而修订成本较高。
-
-
- 这样的图片查看程序不仅要支持带链接的图片,通过 URL scheme 启动笔记软件、打开相应笔记,
- 还需要它本身能被 URL scheme 启动,打开特定的图片。
- 关于能够实现软件间联动的 URL scheme,可以参考 deerain 给出的介绍(这是一篇长文的一部分)。
- 也可以只给出简单的文字提示,说明相应图片文件的所在位置;之后手动找到这张图片,并用专门程序打开。
- 这样在文档里即可方便地查看 MOC 图形部分。只有在需要点击链接、前往特定笔记时,才在专门的程序里打开这同一张图片。
- 与可修订性类似,带有链接信息的图片也可能有特定的格式,文档中没法直接查看。这也可以通过导出不同格式的图片来解决。
- 另外,若读者知道有笔记软件支持(或者靠插件能支持)在文档中直接使用带链接的图片,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
- 此时通常需要在每个文件中标明另一个文件的位置,至少确保自己查看时能想起这个 MOC 还有当前文件之外的部分,并且能迅速找到这另一部分所在的文件。
- 如果所用的软件允许,可以制作点击后直接跳转的链接。
-
-
- 文中的 URL scheme 是图谱与笔记软件联动的方式,用它可以达到这种点击跳转的效果。可以参考同一作者对此的介绍。
- 据说 Obsidian 软件中使用最新版的 Excalidraw 插件可以支持在图谱中嵌入跳转链接;Trilium、Tiddlywiki 的 Tiddlymap 插件等笔记工具原生支持手动组织笔记图谱,应该也支持点击跳转的功能。不过我目前还没有对此进行测试。
-
在 draw.io 等专业工具中绘制笔记的关系图,为笔记节点添加相应的笔记链接。这样在导出 svg 图片后,点击笔记节点,就可以跳转到笔记软件中的相应笔记。
- (如果有读者还了解其他可实现该功能的工具,可以在评论区提出,这样可以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
-
-
- 对于用这种方式呈现的 MOC,其文字部分相当于图形部分的注释。查看图片时,若想跳转到特定图形元素的对应笔记,则可根据图形中所标的编号,在文字部分找到相应的链接,点击即可跳转。
-
-
- 一些笔记方法提倡将笔记标题作为其内容的概括(这种做法确实有其实用价值),这就会带来许多长标题的笔记,加剧了问题。
- 若只放相应笔记的简称,日后可能不易找到,尤其是对该主题记忆不再清晰的时候。
- 放置笔记的 ID(包括时间戳),则需要手动输入 ID 才能找到笔记,不够方便。
- 放笔记的关键词、关键短语,靠软件搜索功能寻找笔记,则要考虑到日后新增的笔记可能涉及相同的关键词,从而导致歧义,给查找带来困扰。
-
-
- 例如:Office/WPS 绘图功能,可以导出图片以方便查看、嵌入已有笔记文档。
-
- 可以使用在线编辑器 PlantUML 编辑预览。
- 特定的画图软件,如开源免费的 draw.io。
- 在线画图工具,如开箱即用的 excalidraw,能导出图片,可以在本地保存、读取源文件。
- 支持手写笔记的软件,例如微软的 OneNote,开源免费的 Xournal++,以及 iPad/安卓平板生态中的相应软件。如果不方便导出图片,可以用截图代替。
- 甚至可以用纸笔画出想要的示意图,将拍照所得的图片文件加入到笔记系统中。
- ……
- 此外,读者也可以参考马大伟的《我的绘图工具箱》(虽然它不是针对笔记系统 MOC 制作而写),其中对许多白板绘图、文本绘图等方面的工具进行了介绍。
-
- 例如,如果图片里已经有一些数字,为避免混淆,可以用字母而非数字来标记各个链接。(不过不同颜色的数字也可以用来区分。)
- 标记里也可以引入稍复杂的元素,以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进行简单的分类。(如果 MOC 里本来就没几个链接,复杂的标记通常还不如简单的编号好用。)
- 用于分类的标记可以写成
4A2b
的样子(有点像卢曼式的笔记编号)。不过标记不宜太长,以免给寻找相应链接的位置带来麻烦。 - 设计标记方案时可能还要考虑可拓展性:想想日后添加新内容的时候,现在用的标记方式是不是还能顺畅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