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hmann, Niklas (1987): Biographie, Attitüden, Zettelkasten, in: Niklas Luhmann, Archimedes und wir. Interviews. Berlin, 125-155

        Es gibt also keine Linearität, sondern ein spinnenförmiges System, das überall ansetzen kann.

    • 「网络」这一表述也在他的《与卡片盒交流》一文(中文翻译英文翻译)中出现:「每一张卡片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只取决于系统内的链接和反向链接的网络。」
  • 「网状结构」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例如,维基百科里的超链接使各词条形成了一个网络,而学术论文也通过其相互引用关系组成了引文网络。
  • 许多人认为卢曼的笔记也具有类似的结构,笔记网络由笔记卡片和它们之间的链接组成。但这种最直接的理解方式其实未必准确。
    • The early collection ... consists of seven drawers with approximately 23,000 cards, ...

      The later collection ... fills 21 drawers with approximately 67,000 cards.

      An estimate based on a sample count suggests that the first collection contains approximately 20,000 references and the second about 25,000–30,000 references of this kind, with remarkably few re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llections.

      • Schmidt, Johannes. (2016). 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 10.1163/9789004325258_014.

        Collective references. ... A card of this kind can list up to 25 references and will typically specify the respective subject or concept in addition to the number.

          • ¹若讨论中有某个词可以进一步展开,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再追加一个新的层级。卢曼的 7/28,2,1 号卡片就可以看作是这种「嵌套尾注」的产物。
        • 从这里不难看出,尽管 Schmidt 将这种数字标记也称为「链接」,它其实更像是为笔记序列引入分支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链接并不相同。
        • ²这种在大纲笔记中添加「尾注」的方式是我一直在使用的做法,它并不是我为了写这篇文章而专门造出来的。
    • 此外,卢曼的纸质笔记没有今天电子笔记的双链功能,其中的反向链接以手动补充的方式建立。也就是说,如果要表达两条笔记之间的关联,通常需要一次建立两个链接。如果当年的卢曼能用上电子笔记的话,他所建立的链接或许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要更少。
  • 仅凭数量如此稀少的链接,无法组成任何意义上的「网状结构」;如果用图论的术语来说的话,这样的一个有向图甚至根本不可能是连通的。
      • Schmidt, Johannes. (2016). 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 10.1163/9789004325258_014.

        ...the references, although usually addressing individual cards, frequently only mark the beginning of a series of notes on a certain subject and, thus, the point of entry into a subject area.

      • Schmidt 据此对卢曼「没有链接到这个网络的笔记会被遗忘」的说法进行了解读。在这里,会被遗忘的「笔记」既可以指单张笔记卡片,也可以指许多卡片组成的小段。即使一张卡片本身没有被任何其他卡片引用,只要它所在的笔记串中有其他的卡片被引用了,那这张卡片也不至于陷入「被遗忘」的境地。
    • 此外,卢曼建立反向链接时,有时也会利用笔记序列的结构。例如,为了表达 21/3d18c60o9(风险的转换)和 7/28(安全)这两条笔记之间的关联,卢曼实际上是在紧随前一条笔记卡片之后的 21/3d18c60o9,1 号卡片引用了 7/28,而在 7/28,1 号卡片中提到了 21/3d18c60o9
      • 为笔记编号也不是实现笔记序列、树形组织结构的唯一方式。在电子笔记时代,大纲型笔记或许为此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办法;我在 大纲语境笔记法 中对此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讨论。
  • 按照我在 笔记间关联方式 中表达的观点,笔记序列属于空间邻近式的关联。这种关联与链接十分不同,它具有集体关联的性质,一次关联起的笔记不是两条,而是许多条。
    • 有观点认为,笔记序列仅仅是我们不断为新增的(纸质)笔记选取某个特定放置位置的结果,它并不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只有链接才是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
    • 这种理解方式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考虑笔记序列的整体结构,当我们把编号 11 的笔记放在编号 10 的笔记之后时,实际上不是只放在了 10 号笔记的后面,而是同时放在了 1-10 这所有十条笔记的后面。
    • 当我们沿着链接,从其他地方跳转到 1-10 号笔记中的任何一条时,我们都可以很快地看到这条新的 11 号笔记。这个过程中的起始笔记可能并未直接链接到 11 号笔记,但通过笔记序列的结构,它仍然与 11 号笔记形成了某种「间接关联」。
      • 如果将笔记系统作为思考、创新的工具,这种发散性是相当有益的,它能强化笔记系统的「交流」功能。可以参考 笔记的不同目的 一文中的相关讨论。
      • 实际的笔记序列并不局限于简单的顺序结构,其中还可以包含大量的分支、层次等,因此这种发散程度还可以更高。
      • Schmidt, Johannes. (2016). 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 10.1163/9789004325258_014.

        ...the specific method of integrating cards and his system of referencing ensure that any search soon opens up a vast web of notes.

      • 如果只为(逻辑上)相邻的笔记建立链接,也就是 1、2 笔记互引,2、3 笔记互引,则若要从 1 号笔记出发看到 11 号笔记,需要连续点击 10 次链接,这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笔记的回看成本。
      • 如果为这些笔记之间两两建立链接,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建立的链接太多(放入 11 号笔记要新建 10 对链接);另一方面,一条笔记上的链接数量太多,在查看时会成为视觉上的干扰因素。
      • 就卢曼的物理卡片盒而言,他的卡片只在一面上写了字,并且紧密地排列在他的木盒中,这允许他快速地翻看一系列连续的卡片。
      • 对于电子笔记,若使用「上一条」、「下一条」按钮来表示笔记的逻辑顺序,则翻看的过程可能相对麻烦(不过也取决于具体的技术实现方式)。我的 大纲语境笔记法 则建议把多条笔记写在同一个页面里,用这种方式简化翻看的过程。
      • 注意这里从网络角度分析笔记系统的方式与常见的不同。常见的方式仅仅将笔记中的「链接」作为网状结构中的「连接」,许多双链笔记软件中自动生成的「笔记关系图谱」就是基于这种理解方式进行了网络结构的可视化。
      • 如前所述,卢曼笔记中的链接数量其实很少,这种理解方式并不能给出有意义的「网状结构」。
      • 但若将「连接」的含义扩大到一般意义上的笔记间「关联」,则这一网络中的连接要丰富许多,因为许多笔记凭借其空间位置(或者编号)上的邻近关系也形成了关联。「笔记网络」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下是可以成立的。
      • 从笔记系统使用方式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解方式也有其合理性。如果要讨论给定网络模型上的游走过程,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移动通常只能沿着网络中的「连接」进行。而在笔记系统中,我们可以方便地从一条笔记看到另一条与之形成了关联的笔记,无论这种「关联」是由链接还是笔记序列给出的。
      • 当然,这里所讨论的网络模型也仅仅是对真实笔记系统的简化,它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笔记所具有的内部复杂性。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笔记的具体内容与链接旁的标注等都携带了大量的语义信息,这部分信息并未在「网状结构」的理解方式中直接体现,但对于实际使用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 这里所说的「相距不远」指的是:从一个节点出发,沿着网络中的连接行进,我们只需要经过为数不多的中间节点,即可到达另一个节点。
        • 如果将人视为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人之间相互熟识的关系作为网络中的连接,则「六度分隔」理论便意味着,这样一个社会网络是一个「小世界网络」。
      • 以 Newman-Watts 网络为例。在这个网络模型中,所有节点排列在一个圆上,圆上的相邻节点建立连接。我们也可以额外再为相距不太远(比如距离不超过 2)的节点对也建立连接。这构成了网络中的第一种连接。
      • 在这一基础上,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概率发出一条新的连接,连接所涉及的另一节点从整个网络的所有节点中随机选择。这是网络中的第二种连接。
      • 下面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 Newman-Watts 网络的例子。图片来自论文: Dorogovtsev, Sergey & Goltsev, Alexander & Mendes, José Fernando. (2007). Critical phenomena in complex network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80. 10.1103/RevModPhys.80.1275.
    • 就笔记系统而言,笔记序列建立了局部的集体关联,相当于这里的第一种连接;直接链接则是跨区域的成对关联,相当于这里的第二种连接。由此看来,通过在笔记系统中同时引入这两种形式的关联,我们的笔记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小世界网络」。
    • 这样的小世界性质拉近了不同笔记之间的距离。从某条笔记出发,即使只进行为数不多的几次跳转,可访问到的笔记的范围也是巨大的。笔记网络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可能性。
    • 上面关于小世界网络的讨论中已经提到,笔记系统中的直接链接可以对应网络模型中的第二种连接。这些连接可以相对稀少,但同时应该是远程的连接,通常要跨越一定的距离。
    • 而如果笔记中的链接都局限在同一个主题、话题之内,则它所建立的关联仍然是局部的,无法充当这里所需要的远程连接。
    • 卢曼在他的 9/8b1 号卡片中就提到,在卡片盒里建立链接时,「不能仅根据术语或复杂的单个话题进行聚合」,还「必须有选择地引导、离开在它们下面收集的材料」。
    • 这种跨越主题的高度发散性可以从卢曼卡片的实例中看出。卢曼的 21/3d18c60o9 号卡片在讨论「风险的转化」,而紧随其后的 21/3d18c60o9,1 号卡片 的内容大致如下所示,其上的链接明显超出了单一主题的范围:
      21/3d18c60o9,1 1 [未知] 安全(Sicherheit) 7/28
      3/10d 决策(Entscheidung);333/10e19d
      54/14s 演化(Evolution)
      32/3g13n;7/25a30 媒体(Medien)
      不确定性(Unsicherheit) 21/3d25
      立法/科学(Gesetzgebung/Wissenschaft) 3414/14p
      [未知]参与(Partizipation) 35/3l21l
      经济(Wirtschaft) 8/40
      风险(Risiko)[未知] .60o21-22, 60o24
      死亡作为风险(Tod als Risiko) 7/8l
      
      • 注:能力所限,我不能保证这里的转写完全准确。[未知] 表示我无法确定含义的单词。
    • 考虑到跨主题的联系通常不像同一主题内的那样显然,要建立这样的链接往往也并不容易,有时需要发挥一定的创造力。如卢曼在《与卡片盒交流》一文(中文翻译英文翻译)中所述,「连接也不一定是那么显而易见,我们必须跨越记笔记的人和卡片盒本身之间的边界。」